首页

从心理咨询中学到了一些东西

发布时间:2024-09-29 18:10:00

我一直对心理咨询很感兴趣,是指作为来访者付费参加咨询。2019年的时候,我预约了一个咨询师,当时各方面状态都挺好,只是想尝试一下。结果3次之后放弃了,我觉得他不理解我。去年,我又做了一次尝试。这次是因为真的遇到了一些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,但有趣的是,接受了2次咨询之后,问题已经不存在了。问题不是在咨询室中解决的——前2次还处在诉说背景、让咨询师了解我的阶段,而是我自己有了比较大的改变。——当然,可能在咨询中被倾听已经是一个有力的变量,真相如何其实是搞不清楚的。虽然问题已经解决了,但我决定继续进行咨询。


01我一直都很想知道心理咨询能否以专业的视角,让我比之前更加了解自己,获得进一步的成长。当然,我完全相信它是有价值的,我真正好奇的是,心理咨询所能提供给我的,是否是不可替代的?毕竟,我已经非常了解我自己了,而且我平时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事情,像是看书和学习,像是思考和自省,像是与朋友交流,像是运动和冥想。是的,这个问题必须解决。即使这次离开了,早晚有一天,我还是会回到心理咨询中去的。想明白这一点之后,我决心留下,直到第14次为止(这时咨询费大致能凑个整hhh),那时答案应该已经浮现。结果第10次的时候,我讲到某件事,咨询师有些困惑,她传达出来的意思大致是“你怎么能有这样的感受和想法呢?”,然后我开始拼命解释,罗列了方方面面的原因,试图证明自己是合理的。那天咨询结束之后,我有些慌张,觉得貌似自己真的有问题。但第二天,我慢慢回过神来:不对,我被评判了。我当然可以有这样的感受,我可以有任何感受。没有什么感受是“不对”“不正常”“不应该”的。(PS:这里插播一段与文章主题无关的内容。我并不是要指责我的咨询师。我觉得我的咨询师很专业很棒,不然也不会跟她聊了10次那么多。我能理解。当时聊的是猫咪,从与她的数次对话中,我能大概猜到她也养猫,也很喜欢猫,所以她代入了自己咨询室之外的角色,被个人的情感和想法影响了应对方式。从李松蔚老师的课程中,我了解到咨询师有时是会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的,毕竟咨询师也是“人”。我们都是“人”。)心理咨询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,咨询师给出的一切回应,都是“非评判”的。正是因为不评判、不否定、不质疑,来访者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,有被人尝试着理解的。当情绪被看到、感受被接纳,人才能逐渐恢复心力,更好地去解决问题。


02一般来说,为什么咨询师能够获取我们的信任?为什么咨询师让我们觉得安全,觉得什么都可以诉说?因为无论我们有多么复杂和矛盾的情感,或者多么“阴暗”和“病态”的想法,在TA那里都是可以被托住的,都会被认为是合理的,会被很好地倾听和接纳。虽然我们是普通人,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,但这种沟通或者说处理关系的思路,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重要。我爸这些年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没人理解他。我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,有时说到“爸/妈,我理解你的这种想法,你是觉得如何如何,所以如何如何”,他们就会迅速向我打开心扉,和我讲很多我想知道的东西,甚至最后成功被我说服。因为他们这辈子很少被人倾听和试图理解过。前段时间和朋友吃饭,她说女儿现在还很小,以后长大了要是遇到什么事,会担心她不跟爸爸妈妈讲。我当时说了下自己的想法,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安全的、可以信任的。怎样才能营造这种安全感呢?那就是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听起来不好的事,遇到了什么困难,爸妈都会站在TA这边,提供支持和帮助。我还没有小孩,但我有小侄女和小侄子。有次我回家,看到小侄女总是欺负弟弟,弟弟一天哭好几次,大人非常生气,经常批评和指责姐姐,但一点用都没有。后面我和小侄女单独待着的时候,我问:宝宝你为什么总是欺负弟弟呀?你不要担心哦,姑姑不是要怪你,姑姑是想知道,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,姑姑想看看能不能帮到你。你有什么想法,都可以和姑姑说的。我刚开始提问的时候,她有些抗拒,等我把话讲完,她就慢慢开口了。原来是因为她觉得弟弟夺走了妈妈的爱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开始,不是说我跟她沟通了她就能立刻改变。但这肯定是一个好的、有效的开始。总之,大概是这样的思路:不是“你真是个坏孩子!”“你看看人家!”“你怎么能这么做?”,而是“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?你是怎么想的呀?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到你。”安全是信任的基础。只有不评判,才会觉得安全,才会信任,才会什么都愿意说。


03在朋友关系或者恋人关系中,也是一样的。你们应该都有遇到这样的情形吧?就是一个人看起来“很奇怪”或者“性格很差”,又或者品质上有那么一些小小的问题,可TA也会有很好的朋友或伴侣。TA的好朋友/伴侣是完全不知道TA身上的问题吗?比如强势,比如势利,比如轻佻或者滥情。不是的,只是好朋友/伴侣看见了这个人的更多,就会对TA产生理解。我们每个人都是有“问题”的,好朋友和好伴侣会不带偏见地接纳。秦女士说我有一些不同的特质,她跟我在一起很放松,可以把各种各样不光鲜的事情跟我说,我不会觉得她怎么这样、怎么那样。这大概是因为,从小到大我都是那个奇怪的人。初中和高中的时候,还有大学的时候,我都会被同学们评价为“奇怪”。“奇怪”背后是有东西在的,这些东西值得被看见、被理解。「你这样想、这样做,肯定有你的理由,我会一如既往地倾听你、理解你,或许我们可以聊聊你的感受和思考,然后看看我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。」愿我们都有这样的父母、朋友和伴侣,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、朋友和伴侣。